媒体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山西经济日报:平顺西沟展览馆:发挥红色引擎作用 弘扬西沟奋斗精神

发布日期:2021-08-02 16:54:15  点击:

山西经济日报 2021年8月2日 4版


平顺西沟展览馆:发挥红色引擎作用 弘扬西沟奋斗精神

谈起长治市平顺县西沟村,人人都会想到著名全国劳模李顺达和申纪兰。西沟村是一片红色热土,素有“劳模故里红色西沟”的美誉,拥有“革命老区”和“全国劳模的故乡”两张名片,平顺西沟展览馆就位于西沟村内。

近年来,西沟展览馆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红色资源,形成以展示西沟变迁为主的集宣传、教育、文化、休闲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全方位展示西沟美丽乡村变迁史

 日前,记者走进西沟展览馆,不时能看到游客前来参观。“这里图文和实物结合,能很好地了解到西沟的变化发展和西沟人民的艰苦奋斗历程。”河北沧州游客苏振玲在参观西沟展览馆后感慨地说,“西沟人战天斗地、建设山区的奋斗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西沟展览馆建于1967年,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2000年7月进行全面改陈布展,至今已20多年。目前,展馆建筑面积2425.80平方米,展陈面积2908.5平方米,展线长度692.5米。500余幅珍贵照片和300多件实物,全方位展示了李顺达、申纪兰带领西沟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山区的创业历史,再现了西沟这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变迁,全面反映了中国农村、中国农业和中国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辉煌业绩。

如今,西沟展览馆已成为山西省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和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教育基地,年均接待参观者12万人次。

多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了解西沟的发展史,西沟展览馆通过老党员讲党课、重温入党誓词、社会实践、基地共建等多种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

多年来,为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西沟村的老党员、老干部和西沟村民,自发向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讲解西沟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成为西沟展览馆的特色活动之一。每年,西沟展览馆举行党课100余场。游客通过聆听西沟村老党员、老干部和西沟村民的党课,进一步学习了李顺达、申纪兰精神和西沟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历程。

重温入党誓词也是西沟展览馆特色活动之一,每个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参观展览馆时,都会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面对廉政誓词进行廉政宣誓。截至2020年底,全国各地共有1667批、437800余名党员干部在西沟展览馆重温入党誓词,进行廉政宣誓。通过重温入党誓词,举行廉政宣誓,使广大党员干部加深了对党的认识,树立敬畏思想,牢记党的宗旨,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目前,华东理工大学、河北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长治学院等20余所高等院校把西沟展览馆作为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基地,每年暑期纷纷组织大学生在西沟展览馆进行一个月或半个月的大学生“研学+”主题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加强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内生动力。”西沟展览馆馆长郭雪岗说。

发挥红色教育作用讲好西沟故事

 2009年5月,西沟展览馆被中宣部列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5月,西沟展览馆被中纪委、监察部列为第一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2011年,西沟展览馆被列入第二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我们有责任、有能力、有信心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郭雪岗介绍,“西沟展览馆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到讲解词中、融入到展出实物中、融入到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把红色资源发挥好,把红色传统弘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与此同时,为深入挖掘西沟村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丰富和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馆藏资源和展陈内容,西沟展览馆组织讲解员深入西沟村的老党员家中,通过慰问走访等形式,收集西沟村党史资料。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西沟展览馆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用好用足西沟资源,以丰富的展览、多样的活动、精彩的解说,讲好西沟故事,讲好劳模故事。”郭雪岗说。

2020年,西沟展览馆接待参观人数达9.6万人次,其中,散客3万人次。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为西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2019年,全村经济收入达到6500万元,旅游年收入达到120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5600元。

下一步,西沟展览馆还将运用云直播、云展览等融媒体方式,开展网上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领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社会参与的浓厚氛围,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报首席记者   栗美霞


相关链接:http://epaper.sxrb.com/shtml/sxjjrb/20210802/663085.shtml